北京地铁调价调研四方案
包括高峰涨价、普遍调价、分段计价、有涨有降 地面公交调价也正调研
地铁“差别化”票价方案正在酝酿中。昨天市交通委举行的例行发布会上,市交通委运输局副局长马伯夷透露,目前有四个方案都在考虑之中,包括“仅高峰期涨价”、“普遍调价”、“按里程分段计价”以及“有涨有降”等方案。马伯夷说,地铁票价,需要通过精准调价、多管齐下,才能避免公共交通补贴过度挤占民生支出,同时保护超过六成的出行刚性需求,让政府和市民各自承担的价格压力保持在合理比例。
调价·缘由
财政负担重:公共交通补贴超医卫
最近有关“北京地铁‘2元时代’或将终结”的讨论,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实际上,大家可能忘了,从分段票价到一律2元,北京地铁票价已历经多次调整。现如今北京地铁全路网2元的单一票价,不仅低于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更是低于14年前的北京地铁票价。1999年12月,北京地铁票价曾一度调整为3元,2007年末,又降至2元。
马伯夷说,对于居民来说,“公交优先”直接体现在低票价带来的低出行成本。但“公交优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道路修建、轨道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场站建设等都是组成部分。财政压力逐年增长,负担逐步加重,不利于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亏本是支持北京地铁这次涨价的最重要依据和理由。低票价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出行人群对地铁的“偏好”,造成地铁运量和拥挤程度大幅上升。
从北京地铁进入“2元时代”的2007年,北京地铁开始出现巨额亏损。据测算,北京地铁年亏损达10亿元以上。为此,北京市每年都有巨额财政补贴专项投给公共交通。比如2012年,北京市级公共财政共支出2849.9亿元,其中约78%用于民生领域,而公共交通补贴占民生支出总额的7.9%左右,比医疗卫生都要高。
结构不合理:高峰期通勤乘客仅6成
2007年,轨道交通推出低票价政策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利用方便、准时、快捷、出行成本低等优势,引导市民放弃小汽车出行,缓解城市地面交通拥堵。然而,由于高峰时段客流构成不合理,吸引了大量短距离、生活类人群出行,轨道交通已经转变为与地面公交争夺客流的交通方式。
马伯夷介绍说,通过对乘客出行目的的调查发现,高峰时段的通勤出行比例为61.7%。另据测算,北京地铁乘客一次出行乘坐距离6至14公里的比例约为35.9%,公共交通使用结构不合理。
马伯夷坦言,希望通过价格杠杆,让出行距离在10公里以下的乘客转乘地面公交。“前提是,我们能够尽快把地面公交的秩序,包括公交线路、线网、公交专用道进一步完善。使乘客乐意选择地面公交而达到合理分流。”
安全风险大:高峰期车厢满载率超半
此次调价,希望能用价格杠杆,把北京地铁从每平方米“挤着10人”降至5人。市交通委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常说的地铁“满载”,换一个通俗的说法,即每平方米站6个人。而据统计,本市地铁工作日日均客流突破1000万人次,最大客流达到1106万人次,个别线路高峰时间满载率144%,也就是差不多每平方米接近10个人。此次市政府下发的《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工作方案》中,调整地铁票价的另一个理由是“分散高峰时段客流压力,降低大客流风险”。而今年8月7日,北京市质监局公布了地方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其中规定,北京地铁车厢内每平方米最多站5个人。
调价·流程
票制改革考虑综合因素
市交通委运输局轨道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调研,考虑的综合因素很多。首先,要考虑轨道交通的公益性定位;其次,由于轨道交通的拥挤,如何让地面公交能够分担其客流;三是在票价调整的过程中,政府与市民所需要承担的比重;四是从市民的角度上,通勤成本在市民的收入中所占到的比率;最后,还要考虑到包括地铁、地面公交等整个公共交通架构的调整。
四方案借鉴国外大城市
对于推出差别化票价问题,马伯夷表示,方案正在酝酿中,包括仅在高峰时间段涨价;普遍调价,即在统一票价的情况下整体提升价格;按里程计价;以及“有升有降”,即高峰时提价,平峰时降价。
据了解,目前正在酝酿的四个方案,是由市发改委在经过专家讨论、征求各方意见,同时借鉴国外一些大城市的先例得出的方案。现在市交通委运输局正在对每个方案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比如,每个方案受到影响是哪些人?短距离出行转乘公交的目标能不能达成?价格杠杆能不能起到分流的作用?”马伯夷说。
票价调整方案将听证
市民比较关心的是,此次调价只是针对轨道交通还是将地面公交纳入考虑。马伯夷说,除了地铁,地面公交也是财政补贴的“大头”,因此相关调研也在进行中,并且会稳步积极推进。据透露,每年政府财政补贴给公共交通的费用里面,粗略算地面公交超过了2/3,也就是实际上地面公交的收入更加依赖于政府补贴。
而最终主管部门制订出价格调整方案草案后,还要通过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审核、评审机构进行评审、价格听证会进行听证等步骤才能够最终执行。
调价·声音
交通专家:调价方案应有更多选择
对于目前正在酝酿的四个方案,交通专家徐康明表示,“这是最常规的四种方案,对于精确调价来说,还远远不够,应该有一些更多的方案可供选择。”
因此,徐康明并不愿对这四个方案进行点评,而是提出了另一个“定向补贴”的方案。
从地铁车票调整的必要性来说,徐康明认为,目前北京市的低票价政策是一种“普惠制”政策,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也不利于公交的可持续发展。“财政蛋糕就这么大,越来越多的财政补贴放在轨道交通上,相应就减少了其他民生项目的投入。”在他看来,调整票价是必然趋势,也是必要手段。
但是怎么调,徐康明认为,应该有一个定向补贴的方案,并确定定向补贴的原则和机制。比如说,针对一些低收入人群,通过补贴的形式,防止出行成本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太大压力。其次,对于老年人、学生有相应的优待或补贴。第三,对于公租房这样的低房价区域,也就是分布在城市外围的区域,以及公共交通不完善的区域,有相应的补贴。
徐康明解释说,如果票价是基于里程的调整,这对于住在六环外公租房的居民来说,就是非常不公平的,政府需要对这部分人群有补贴;假如说住在五环内的公租房,但该区域公交并不发达,那么政府需要拿出补贴,定向补贴该区域的公共交通运行。
此外,徐康明也建议,可以仿照国外一些城市为了鼓励错峰出行,采取了正常票价基础上,在非高峰时段降低票价或者免费的方式。
国内外城市地铁票价
伦敦:高峰时段提高票价,日票(一天任何时段都可用)约合人民币87元。
莫斯科:单程“四合一”票价约合人民币5.54元。
华盛顿:非高峰时段单程起价1.7美元(约合人民币10.74元),高峰时段涨0.4美元,高峰中的高峰时段涨0.6美元。
天津:分段计价,5站以内(含5站)2元,5站以上10站以下(含10站)票价3元;,10站以上16站以下(含16站)票价4元;,16站以上5元。
上海:6公里以内3元,6-16公里4元,16公里以上每10公里加收1元。
成都:起价2元(6站),6-10站3元,11-16站4元,16-24站5元。
广州:4公里以内2元,4-12公里每递增4公里加1元,12-24公里每递增6公里加1元,24公里以上每递增8公里加1元。
深圳:最低票价2元,每超过4站加1元。
香港:分段计价,最低4港元,最高46港元。
新闻背景
地铁三次调价 客流均受影响
北京晨报(微博)记者了解到,自1971年第一条线路试运营开始,北京地铁票价经历多次调整,每次年客流量都会受影响。
据北京地铁公司介绍,1991年票价涨至0.5元后,年客流量下降了1000万人次。
1995年,北京地铁客流达到5.58亿人次的历史新高,当时上地铁得有人推。1996年1月1日,北京地铁普票从0.5元调至2元。“调价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地铁客流量大增,调价就是想拉低地铁客流,减少对运营安全的冲击。”调价后,年客流量下降至4.44亿人次。
2000年,票价涨至3元后,年客流量又有所下降。来源: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