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根据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优化城市交通环境,缓解交通拥堵状况,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实现机动车保有量的合理有序增长,市人民政府决定,自2013年12月16日零时起,在全市实行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采取控制总量和适当限行的双重措施。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和《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美丽天津建设纲要》规定,市政府在全市实行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实施无偿摇号与有偿竞价相结合的限牌措施,实施与限牌相配套的机动车限行措施。
为有效保障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本市还将建立各类车辆核查登记备案管理机制,做好已有上牌车、合同预售车、存量二手车、增量指标车核查和管理,做好尾号限行措施后同组尾号车号牌变更工作。
【“限”的紧迫性】
1.机动车数量爆发式增长6年增加116万辆
据统计,天津市已进入汽车爆发式增长期。2006年至2012年,全市常住人口由1075万人增加到1413万人,每年增量由32万人增加到58万人;全市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由26.7万个增加到45.7万个,每年增量由1.2万个增加到9.8万个;2006年至2012年机动车保有量由120万增加到236万,每天增量由7万辆增加到30万辆。随着人口和企业数量增加,本市在三年中增加了100万辆车,很快进入一年多增加100万辆汽车的爆发式增长期。
2.城区交通压力急剧增加11年车速下降18%
天津城区交通运行压力急剧增加。根据2011年第四次综合交通调查显示,本市中心城区主干路高峰时段平均车速为19.5公里/小时,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18%,低于20公里/小时的国际拥堵警戒线。市区主要交通节点已发生了较为严重的交通拥堵。如不采取限制措施,中心城区主干路高峰时段将出现恶性拥堵。
3.尾气排放成主要污染源导致雾霾天增多
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主要污染源。根据《2012年天津市环境状况公报》,2012年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良好水平的天数为61天,占监测总天数近20%。细颗粒物(PM2.5)是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机动车尾气排放约占16%。机动车尾气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空气环境污染重要来源,是形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急剧增长,机动车尾气污染将越来越严重。
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出行环境 措施
为进一步推进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积极创建“公交都市”,优化群众出行环境,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美丽天津,本市制定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出行环境8项措施。
发展目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显着提高,服务水平显着提升,吸引力显着增强,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公交都市”创建目标基本实现,市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更加经济、更加舒适的公共出行服务。到2016年,我市公共交通日客运量由2012年底550万人次提高到850万人次,其中公共汽车日客运量达到500万人次、轨道交通日客运量达到150万人次、通勤班车及其他公共客运方式日客运量达到200万人次。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0%以上。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
加快在建项目建设。2014年上半年完成2号线机场延长线建设。进一步加快地铁5、6号线建设,推进中心城区形成环放式轨道交通网络格局。至2016年,地铁日客流量达到150万人次。
提升地铁运营能力。增加轨道交通车辆,缩小行车间隔,加密高峰运行车次。至2016年,地铁1号线增加11列(每列6节编组),运力提高47%,高峰时段最短运营间隔由5分钟缩短为4分钟。地铁2号线、3号线增加8列,满足客流增长需求。
提升公交运行能力
增加公交运营车辆。每年新增、更新2000台,新增车辆60%为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至2016年,我市公共汽车拥有量将超过12000台,万人公交车拥有率14.6标台,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优化公交线网。开通公交快线,依托城市快速路,陆续开通市区4条大容量公交快线,快线通车总长度达到180公里。开通定制公交线,根据市民个性化需求,2014年开通定制公交线路5条。开通微循环线,2014年起,开辟接驳线路31条,形成拥有36条运营线路的轨道接驳线网络,有效解决“最后1公里”服务。2014年新开线路45条,调整与地铁重复线路22条,缩短过长线路17条,调整绕行线路15条。至2016年,公交线网由目前554条增加到700条。
保障公交路权优先。推进公交专用道建设,2014年上半年启动全长15公里的示范段建设。至2016年,建成194公里公交专用道网络。加强公交专用道管理,使公共汽车平均运行时速由目前12公里提升到18公里。至2016年,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与快速公交系统共同构成公共交通快速通达网络。
增建公交场站
加快公交场站建设。全面落实公交场站建设规划,至2016年再建设30处公交场站,公交首末站达到144处,车辆进场率由目前68%,提高到80%,基本满足运营调度需要。
配套轨道交通换乘设施。新建轨道交通项目配套建设公交站、出租车停靠站、机动车和自行车停车场等衔接换乘设施,确保与地铁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地铁1、2、3号线沿线站点根据需要,补建停车换乘设施。
改造公交港湾式停靠站。2016年前,结合公交专用道网络建设,将普通停靠站改造为港湾式停靠站,满足专用道运营需要。新建、扩建城市主、次干道时配套建设港湾式停靠站。
建立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
制定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规划。结合出行需求,在综合客运枢纽、商业区、旅游景区、大型居住区等地规划建设自行车租赁点位,保证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发展需要,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慢行交通出行网络。
加快公共自行车网点建设。2014年,试点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300个,投入自行车6500辆。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2016年,全面启动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建设。
建设智能交通
建设完善公共交通智能调度系统。依托公共交通调度服务中心构建覆盖全市市域,集行业、企业两级平台于一体的智能化调度系统,到2016年我市公交车全部安装GPS卫星定位系统及车辆监控调度系统,实现公交运营智能化调度,提高公交通行效率。
建立公交运行信息服务系统。2016年,完成中心城区骨干线路公共汽车运行信息电子站牌建设,为市民乘车提供人性化服务。
加快城市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系统建设。建设交通信息诱导屏208块、交通流检测器8000处、电子警察3400处、闭路电视监控1500处。2016年,建成覆盖中心城区全部交通信号灯控制路口的区域协调控制系统,实现交通信号配时随交通流量变化实时动态。
调控停车泊位供给
分区域差别化调控停车泊位供给总量。至2016年,新增路外公共停车场不少于20处。同时,因地制宜建设立体化公共停车设施。在路网容量有限、公共交通发达的地区,严格控制停车泊位总量。
加快居民小区停车泊位建设。利用现有居民小区闲置空地,结合绿化美化提升改造,增设停车泊位,方便市民停车,规范小区秩序。
完善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在实行分区域差别化计时停车收费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完善停车计费标准和计费时间,用经济手段抑制繁华路段停车需求。同一地区道路停车泊位收费高于路外停车场停车收费。加强停车场管理,规范收费行为。
开展交通违法行为集中治理
开展对机动三轮车专项治理。目前,我市共有机动三轮车5.8万辆。从2014年起,开展对机动三轮车集中治理,取缔非法上路、非法运营、非法占路的“机动三轮车”,规范残疾人专用代步车、快递配送车和专项作业车辆,打造平安畅通的道路出行环境。
继续对机动车乱停乱放进行治理。加强日常路面巡查,加大教育处罚力度,规范道路停车秩序。对校园周边重点地区加强停车管理,做好交通秩序疏导。严格占掘道路的审批管理。
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
推行标准化服务。深化行业服务标准化工作,构建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升场站建设、车辆配备、设施装备、人员服务的整体水平。争创公共汽电车文明行业,至2016年城市公共交通乘客测评满意度达90%以上。
强化市场监督。加强对城市公共客运市场的统一监管,维护公共交通市场秩序。
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制定应对自然灾害、运营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公共交通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理水平。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