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岁月沧桑 欣赏英格兰巨石之舞(3)
发布时间:2013-05-22
摘要:巴斯是个古老的小城,由于它有英国唯一的温泉,罗马人占领期间就在这儿修建了著名的罗马大浴池。从古到今,这都是一个享受生活的好去处,凡是和享受有关的,必得有夜色相伴才好。没想到这么多个世纪过去了,罗马大
巴斯是个古老的小城,由于它有英国唯一的温泉,罗马人占领期间就在这儿修建了著名的罗马大浴池。从古到今,这都是一个享受生活的好去处,凡是和享受有关的,必得有夜色相伴才好。没想到这么多个世纪过去了,罗马大浴池的温泉仍然奔涌不停。绿色的灯光映在水中,泉水泛出一种古老迷人的色泽。始建于7世纪的巴斯大教堂就在大浴池的旁边,经过历史上的多次改建和修缮,它已经成为巴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了,同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一样属于罗马风建筑。女王广场是夜色中的巴斯最热闹的地方。街头的乐手拉着似曾相识的旋律。当地人还支上巴斯所特有的烧烤铁架,烤上了整猪,整个广场都飘满了烤肉的香味。在充分体验了巴斯的夜景之后,我只等着一梦醒来向布里斯托进发。
布里斯托城外的斯坦敦德鲁(Stanton Drew)遗迹笼罩在一片薄雾之中。天气不太好,像是要下雨。英国的天气常常是一日多变,所以出门就得准备好雨具。好在我早有准备。遗迹的附近都是起伏的丘陵,只有遗迹所在位置显得十分平坦,或许这也正是原始人选址于此的原因吧。与罗尔赖特石圈不同的是,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圆圈,而是由三个石圆圈组成。除此之外,还有两条连接石圆圈的石头铺成的道路、一个呈马蹄形的石头建筑以及石一块站立在石头圈外的特立之石。三个圆圈中,中间的圆圈最大,它是英格兰大的几座石圈之一,直径达112米。两边的圆圈则小了许多,东北面那个直径不足30米,西南面那个已经被毁坏得不成样子了,又位于一个私人庄园里,所以没有具体的测量尺寸,大小估计和东北面的那个差不多。马蹄形建筑在大圆圈同北面那个圆圈之间,两大块巨石合围成马蹄的形状。特立之石则立在东北面那个石圈的东北方向。
在当地的民间传说中,这些石头是由一个婚礼晚会变成的。的婚礼晚会在一个晚上举行,人群沉浸在美妙的舞蹈之中。夜半时分,一个神秘的黑衣人来到了晚会,并混入了小提琴乐手中间,拉起了他自己带来的小提琴,一直延续到第二天的拂晓。那个黑衣人是个魔鬼,他的小提琴是一只魔琴。当晨曦降临,所有的人都在魔琴声中变成了石头。那些舞蹈着的人变成了石圆圈,真正的小提琴手变成了两条石路,那马蹄形石头址是新娘,而远处那个特立之石就是新郎。所有的人都在等待着魔鬼带着他的魔琴归来,好再次拉响魔琴,把他们变回人形。然而,几千年过去了,他们没能等到归来的魔鬼,只是等来了一些故作高深的考古学家。
考古学家发现,三个石头圈、马蹄形石址以及特立之石联成一线正与月出的方向相合,因而提出斯坦敦德鲁极有可能是原始人举行月亮崇拜仪式的神庙。我则对那些持有一定科学依据的考古学家的判断抱怀疑态度,难道他们的判断就一定接近史实吗?难道传说就一定是荒诞不经的吗?在这个传说中,舞蹈是个关键的字眼儿,就是说,这个传说的关键是把舞蹈作为一个表述符号同石头建筑联系在一起了。既然如此,那么,原始人会不会真地就是用圆圈来表达那种舞蹈的感觉呢?如果真的如此,那种舞蹈的感觉其实已经超越了舞蹈本身,它成了人类向神界攀升的一种努力的方式。
我不想去探询意义了,我只要感受就可以。天已经开始下起了雨,我撑起雨伞,匆忙向通往城内的BUS车站走去。
4.
本来昨天要多看一处巨石遗址,却因雨越下越大,且夹着大风,于是只好在布里斯托找了家小旅馆住下来。雨时断时续地下了一宿,直到天明才彻底停下来。
雨虽然停了,风却很大。秋冬之际的天气有时也冷得让人受不了,尤其是在空旷的原野之上。我昨天要去却没去成的马里维拉(Merrivale)列石已经进到康沃尔半岛的深处了。这里是一片荒野,没有公共汽车通过,从王子镇下车到这里要走很远的路,还要穿越一片砾石区和一片沼泽区。没有真正的路通往遗址,也看不见行人。这时我有一种恍惚的感觉,好像自己已然生活在史前时代的原野上了,好像随时都会有一个史前人在我的眼前出现,我只是不知道该跟他说哪一种语言,英语还是汉语?
说实话,我没敢穿越那片沼泽,因为我不知道那片沼泽会不会像电影里那样将活人生生吞没。好在越过一个山丘之后,位于沼泽那端的列石已尽收眼底。这时,我意识到自己又有了意外的收获,因为我发现这个有着264米长的由两列石头组成的建筑似乎正适合远眺而不适合近观,它的气势是靠那种向远方顽强延伸的感觉体现出来的。尽管不是那种斯通亨治的大圆圈,它仍然让人联想起时间――无边无际的无始无终的时间,也许,人类的一切历史都将消融在这绵延无穷的时间之中。
回到车站,钻进车厢。这一次我毫不犹豫,一下子坐到了半岛的最尖端,地图上标着兰兹角的地方。
位于兰兹角的小城叫彭赞斯(Penzance)。吃过午饭,觉得暖和了许多。这个几乎四面环海的小地方宁静而别致。风在不断地变换着方向吹,却并不太冷,至少要比上午那旷野上的风要暖和许多。兰兹角很小,巨石遗迹却很丰富,小小的地方竟然有八处遗址。
兰洋夸特(Lanyon Quoit)是一处石棚遗址,西方人称这样的建筑为多尔门(Dolmen)。它由几块立石支起一个大石板,整体呈棚状。类似的遗存也发现于中国辽宁、朝鲜和日本,而且只有亚洲的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以及欧洲大西洋沿岸的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地才有这样的多尔门式巨石建筑。在亚欧大洲的东西两端竟上演着同样的远古文化“戏剧”,这不能不让人暗暗称奇。
英国考古学家对多尔门的解释是,它们本来是大墓中心部位的墓室,后来封土被洪水冲走,于是剩下了大墓中心的石棚。但近来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它与坟墓无关,应该是具有一定祭礼功能的祭祀址。在中国,情形正好相反,八十年代之前,一直有人认为辽东石棚可能与宗教祭拜有关,但如今,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它是墓葬的残存,解释同传统的英国学者如出一辙。就是说,东西方的学者一直在反着劲儿去解释同一种文化现象,这让我感到考古学者在判断事物时貌似客观,却有着极强的主观随意性。既然如此,那么谁能揭示出真实呢?谁又能证明真实就是真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