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网络上被戏称为大学生“最难就业年”。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6年保持在95%以上。职校生就业率好于大学生,这样的情况并非中国独有。究其原因,在于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缺乏效率,教育制度与实践脱节。而与企业联系紧密、甚至带有“定制”色彩的职业教育,恰好能够弥补这个缺陷。
然而,长期以来,一说起职业教育,人们就认为它不属于高等教育。怎样鼓励学生突破传统观念,不再因“面子”放弃接受各种职业教育的机会?在“再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这恐怕是摆在各国面前的一道难题。
40岁出头的卡霍斯奇去年底拿到了比利时沙勒罗瓦省一家钢铁厂的长期合同,负责工厂大型机械的维护和修理。每个月工资近3500欧元,这一收入与比利时普通公务员相当。工厂福利不错,他的医疗保险可以覆盖妻子和三个念中学的儿子。
对于眼下的生活,卡霍斯奇认为得感谢在沙勒罗瓦省立高等专科学校的职业教育。高中毕业后,因为对修车感兴趣,卡霍斯奇攻读了该校汽修和马达两个专业,入学“门槛”不高,学费不贵,但学到了真本事。
不愁“钱途”与前途
在比利时,像卡霍斯奇这样的技术工匠在职场上很受欢迎。这也是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不少欧洲国家始终具有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欧洲职业训练发展中心专家艾里奥诺·史密德告诉记者,影响年轻人选择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为重要的是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实用性。在德国,大约一半高中毕业生会选择上职校。因为相比普通教育,职校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且有较好的收入和发展前景。
除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之外,欧洲高中阶段的职校同样受人青睐。这种前期职业教育,不仅不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反而为其规划人生提供了更多选项。史密德介绍说,目前,欧洲大多数中学职业教育课程提供的证书,既能得到劳动力市场的认可,也能成为进入高校的敲门砖。这种“殊途同归”的可能性,也让学生在选择中学职业教育时毫无后顾之忧。
德国职教走“双轨”
作为职业教育的产品,职校毕业生们之所以能在劳动力市场上供不应求,还是要归功于对口、过硬的专业技术。那么,欧洲职校生的技术又如何与市场需求形成“无缝对接”?
在史密德看来,一靠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众人拾柴”;二靠与时俱进的教学“更新”。作为“欧洲的心脏”,欧盟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欧洲2020战略”十年发展规划明确将教育和培训定位为各国摆脱危机的关键举措。在国家层面,欧洲多国本身就有较为成熟的职校运转模式。
以德国为例,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副教授刘丽荣介绍,该国实行双轨制职业教育——学校传统教育和企业学徒培训并举,涉及近350种职业,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目标。
其中,联邦政府扮演“指挥棒”的角色:制定统一的职教法律法规,规范职教机构的资质和管理;同时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各州政府负责学校的内部事务,包括课程安排、教师培训等;地方政府负责学校的外部事务,包括校舍兴建、教学资料购置等。
双轨制职业教育的经费从何而来?由德国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地方政府、欧盟以及企业、工会、行业协会、私立机构等共同承担。刘丽荣进一步解释道,德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均实行免费教育。相对于大学教育,双轨制职业教育学制较短,经费部分由企业承担,学生从十五六岁开始步入就业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节约了国家的教育经费开支。学校方面的经费,主要来自各联邦州和乡镇的税收收入。企业则承担学生在企业进行培训的所有费用,并向学生支付一定的生活津贴。
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为各类职校配备了优化课程设置、打开市场大门的“钥匙”。
美推“加长版”职高
在开办职业学校方面,美国一度走得并不顺利。近两年,一种学制6年、可拿到大学专科文凭的职业高中在美国悄然兴起。
2011年,纽约市率先成立了由IBM公司投资并直接参与课程设计的6年制职业高中P—TECH。与4年制普通高中不同,P—TECH办学目标明确,要让每个学生一毕业便能从事入门级的技术工作,比如IBM客户软件师等,年薪预计可达4万美元。学生将同时获得高中和工程学或者信息技术专业的大专文凭。
IBM等大公司与公立高中合作、近乎“定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大大拉近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距离,P—TECH模式引起了外界高度关注。2012年秋,芝加哥市一些公立中学和附近大学、科技企业联手开设了5所6年制公立职业高中。缅因、马萨诸塞、密苏里等州教育机构都在酝酿效仿。奥巴马政府也已向国会提交建议,拨款推广产、学、研相结合的职教模式。
不过,尽管广受赞誉,P-TECH真正的考验还没到来,该校的首批学生将于2017年毕业,他们的就业情况将成为美国职业教育改革尝试最有说服力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