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美苏舰艇对峙
20世纪中叶,世界两大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在各方面都展开竞赛,你发一颗卫星,我就发射飞船,你载人上天,我就登月,为的就是证明自己才是世界老大。
为了把“超越美国”这件事传播出去,苏联人找来一批专家,每天“出炉”各种数据增强说服力。比如莫斯科的物价比美国便宜,苏联人的幸福感比美国人高出19.7%等。这其中有一位叫做米哈伊尔·布林的专家,他的工作,就是专门计算苏联人的生活水平比美国人高得多。
米哈伊尔·布林是苏联犹太人,以优异的成绩从莫斯科国立大学毕业,原本理想是做一个天体物理学家,然而,由于他是犹太人,被苏联的物理研究部门拒之门外,只好改行做数学家。他说:“没有人特别注意我,只因为我是一位犹太人。”
个人无法对抗体制,米哈伊尔·布林最终认命了。他安心在计划委员会一遍一遍地计算着,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比美国高出多少指数,美国终将完蛋等等,每当其计算结果被报纸引用,他还会感到自豪。
但一次出国访问,彻底动摇了他的信念。在波兰的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结识了来自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的专家,在与他们的交谈中,他发现,国外的数学家从来不去做那样无聊的计算,米哈伊尔·布林感到震撼。
他继而想到即将到入学年龄的儿子,在苏联,儿子也将和他一样,即使成绩优异也不能从事喜爱的专业,最大的成就恐怕就是计算无聊的数据。他不能让儿子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长大干着这样的工作。
于是,他下定决心,离开苏联,移民美国。
1979年5月,米哈伊尔·布林带着妻子和年仅6岁的儿子移民去了美国。20年后,米哈伊尔的儿子在美国和自己的博士同学创建了一家公司,名叫谷歌,他就是名震世界的谢尔盖·布林。
破茧之痛 成蝶之功
谢尔盖·布林之所以能有现在的成就,和父亲当年的决定密不可分。布林一家也承受过破茧成蝶的挣扎。
当时苏联人移民美国并不容易,父亲米哈伊尔·布林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他刚有移民想法的时候,家里人并不支持。
“我是当时家中,唯一认为移民是一重要决定的人”,米哈伊尔·布林说。他将国际研讨会上的见闻讲给妻子,并用儿子的未来作为筹码,才最终说服妻子。而在莫斯科生活了几十年的母亲更不愿意离开,为此他大费唇舌。
申请移民后,他立马就被裁员,在学校教书的妻子也失去了工作。在等待签证的漫长岁月里,他们找不到正式工作,只能靠着打零工维持生活,且签证能否顺利还是未知数,如果苏联不批准,他们既不能去美国,也无法在苏联继续安稳生活。
这样等待命运决断的日子足足8个月。
谢尔盖·布林回忆这段日子说:“我知道等待出境那段时间是一段相当艰苦的时光,我现在也十分感激当时我们仍决定移民至美国。”
来美国后,米哈伊尔·布林在马里兰大学的数学系任教,妻子则为美国航空航天局工作。苏联两位人才来到了求才若渴美国,同时,一位未来的互联网天才,也在美国悄然开启成长之路。
为教育不遗余力的老布林
在美国,小谢尔盖·布林开始读书。由于家庭的熏陶,他的知识面远超同龄人,就读小学一年级时,谢尔盖就向老师提交了一份有关计算机打印输出的设计方案,当场就把老师给镇住了。
在个人电脑刚起步的年代,一台电脑简直是奢侈品。老布林再次体现了远见和对教育的重视,咬牙买了一台600美元的电脑(600美元当时几乎是天文数字),在小不吝9岁生日的时候送给了他。老布林的这台电脑对于日后的谷歌而言,意义重大。
对于儿子成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创始人、身价400多亿美金的商业巨擘,老布林有些意外:“当时我并没有考虑过布林会成为一名产业巨子,我只希望他能顺利拿到博士学位,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最好是像我一样的教授。”
写在最后
在米哈伊尔·布林一家移民美国的12年后,曾与美国比肩的苏联轰然解体。无数吃不饱饭的前苏联人才,跑到世界各地去找工作,而美国正好敞开大门,接收了最多的教授学者,为自己的人才库增添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移民的道路可能崎岖,但福泽后代的回报值得这样的付出。如果,你也像老布林一样决断,未来,可能就有更多的“谷歌”诞生。
命运起承转合
就在这一刻——
call亨瑞:400-699-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