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牛起来有多牛?
这个图片中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孩子叫尹渭博,但他的成长经历说出来,可无不让人震惊,相信没有一个父母不拍掌叫好,是实实在在的“别人家孩子”的典范。
成绩常年排名全年级第一是尹童鞋最低调的荣誉了。要知道,在中学时期,尹渭博就获得过无数国际上都很有影响力的奖项,如英特尔国际大奖赛亚军、谷歌国际科学奖、全美写作大奖、国际钢琴比赛大奖,并受邀参加诺贝尔颁奖典礼。
在拿下美国高中生的最高荣誉——总统学者奖之后,还斩获了全美仅有20个名额的戴维森奖学金,直接搞定了大学学费。
他大学去哪里了?六所藤校及斯坦福、MIT都向他伸来橄榄枝,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要给他奖学金!尹童鞋最终选择的是斯坦福。
尹渭博还有个妹妹,叫尹维娜,有了哥哥做榜样,妹妹也丝毫不甘落后。尹维娜早已在上一个申请季拿到了包括美国藤校康奈尔大学、范德堡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多所美国名校的offer。最后,她选择了南方名校范德堡大学。
一门双星,羡慕之余,家长们最关心的可能还是这个华裔家庭的教育“真经”!不急,我们从兄妹俩的成长过程来慢慢发掘答案。
兄妹俩卓越的教育成果,除了孩子本身的天赋和努力外,多半要归功于他们的父亲尹永义博士。尹永义出生在上海一个贫寒之家,但他一路勤学苦读,考上了复旦,复旦毕业后又申请来美留学,并在美国读完博士之后成功找到了教职,如今已在美国任教多年。
正是这位博士父亲教导有方,才成就了儿女全才!
从尹渭博所获奖项来看,就知道他的兴趣多么广泛。在学术学习中,他不仅成绩优异,而且还能做到文理兼优;在文体方面,他热爱音乐,擅长钢琴和游泳;在人际交往方面,他情商颇高,在同学们举办的民间投票中,他获得了“最有可能成为百万富翁”的头衔。
在以白人为主的康州格林威治高中,尹渭博能在全校学生心中拥有如此之高的“地位”,足见他与各族裔同学相处得是多么融洽。
“进入大学以后,最令我激动的是和朋友一起组建乐队…… 还有加入舞蹈队和登山!”
已成为斯坦福一员的小尹同学言语中洋溢着欢乐,全然不似外人对“亚裔学霸”的刻板印象——成绩好得吓人,但少言寡语、零社交,在美国人心中只是个“Nerd”(书呆子)。
谈及学霸儿子的“养成记”,尹永义给出了十二个字——“过程重于结果,习惯重于知识”。他也有着望子成龙的心愿,但与许多倾向于采用高压强迫手段的虎爸虎妈不同,尹永义的教育方法明显柔软了许多。
尹永义提到,一直有很多父母来询问自己,是怎么让儿子拿下那么多奖的。他只好无奈地表示,自己从没要求尹渭博拿这个奖、那个奖,因为他始终强调“努力的过程比结果重要”。至于成不成功、拿不拿奖,无所谓。
是啊,绝大多数孩子都有被“竞赛”支配的恐惧,如果父母一味灌输“拿奖”的高期待,那么那种“雪上加霜”的感受,反而会危害身心,适得其反。
因此,尹永义一直告诉尹渭博,真的只要尽力就好,结果是好是坏不重要。在这种放松的气氛中,尹渭博反而一次次发挥出了超高的水准,“阴差阳错”地拿到了奖。
但在父亲的教导下,尹渭博并不以“奖项”为成功的定义,他真正的追求是造福人类!而这,是他不断走向巅峰的真正内因。
尹渭博曾在新闻报道中了解到,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发冠心病与中风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于民间检测手段的缺失,许多老百姓无法及时预知自己的病情;或是由于检测费用昂贵,弱势群体难以负担得起。
为了帮助这个群体,文理兼通的尹渭博花了数月,独立研发出一种能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的膜片。有了它,人们即使不去医院,也可以自行检测、掌握病情,守护生命安全。
正是这一发明创造,帮他拿下了总统学者奖,也吸引了六所藤校及斯坦福、MIT的好感。
但尹渭博并未沉浸在饱受赞誉的美梦里,而将目光转向了另一难题——癌症。
他翻遍各学科书籍,竭力研发一种有助于治疗癌症的纳米组件,为此,曾连着多日流连在实验室里,废寝忘食地工作。
后来,他又发明了一个可以及时检测阿尔兹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的生物传感器。尹渭博向前来采访的记者展示着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厚厚笔记,每一页都是心血凝聚。
关心医疗议题,喜欢发明创造,并将成果付诸实践、推向全人类,这可能也是尹渭博在多个名校录取中选定斯坦福的原因。毗邻硅谷、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的斯坦福,似乎最能够为他提供实现梦想的肥沃土壤。
到了斯坦福他也欣喜地发现,这边的同学亦和他一样,热忱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对外在的功名利禄一直看得很淡。
强烈的社会责任心,赋予尹渭博更多的“人性光辉”。这也是父亲对他教导中非常重要的品质。
“先成人,后成材”,是尹永义在儿子的教育方法中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人哈佛毕业、坐拥豪车豪宅,却和父母亲情淡漠、和身边人互相猜忌,那么这样的人生,也很难说是真正的“成功”。
为了让“会做人”的观念深入儿子脑海,尹永义首先在自己与儿子的亲情关系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尹家,由上而下训诫式的对话是不存在的,更多的是平等的父子对话。
尹渭博小时候,尹永义就平等地蹲下来和儿子沟通,努力了解他感兴趣的事物,倾听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见解。这种习惯演变到现在,已经变成了每天15分钟雷打不动的父子谈心,整个过程中,尹永义不会抢话插话,而会认真听完儿子吐露的每一个想法。
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尹渭博进入青春期后也一度沉迷于电子游戏。对此,尹永义没有勒令儿子远离电玩,而是放下身段,和儿子一起玩。
当你理解了孩子的立场与处境,再去与之交流,孩子自然而然会把你当成“自己人”,那时再去协商玩游戏的时间与分寸,会比直接下戒令效果更好。
更重要的是,孩子也会从大人的做法中,慢慢学到如何应对“不喜欢”的事物、如何与“不太理解”的人相处。美国本就是一个“熔炉”,各种族裔、各种价值观的人们融汇其间,学会做人,才能在这样的美国扎根。
与学业上的成就相比,尹渭博将会以关爱他人、心怀众生的姿态,在一片欢乐而和谐的氛围中成长,更好地追逐自己的梦想,融入这个社会,这也是父亲最愿意看到的事。
此外,尹永义强调的另一点就是习惯的养成与思维方式的锻炼。
尹永义对尹渭博的学习要求也很严,这种严格体现在不让孩子放过作业中的任何一点小错,而学会及时订正、反思总结。长久培养下来,尹渭博养成了认真严谨的学习方式,所犯的“低级错误”,也比同龄人少得多。
另外,尹永义十分看重儿子阅读能力的培养。他自己是博士毕业,本就是一个喜欢读书钻研的人,家庭整体的书香氛围浓厚,但尹永义表示,即便父母都没什么文化,也不妨碍孩子养成持之以恒的读书习惯。
勤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阅览室等地,鼓励他们自由探索自己想阅读的书籍,甚至以此作为一种奖励手段。每当孩子表现良好,就带他去读书,长此以往,他们自然会认为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每次从书店回来,再将孩子沉浸于阅读的好看照片挂在床头,由此进一步强化“读书之乐”的正向激励。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应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当尹渭博还是个小娃娃的时候,尹永义就喜欢给儿子出这样或那样的“难题”:
站在穿衣镜前,人体如何成像?
淋浴房内的莲蓬头,最多可同时供多少人使用?
坐地铁的时候,刷卡机是如何把钱刷走的?……
到了尹渭博高中的时候,从小就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的他,竟然真的无师自通地用电脑编写了一个“地铁进出站刷卡”的程序,还买来了刷卡机进行实际测试与验证。
尝试新事物的好奇、对具体原理刨根问底的热情,正得益于父亲从小对他观察与思考能力的培养。尹渭博早早地就明白了,创新来自于生活,最终也要为生活而服务,这背后不能说没有父亲苦心栽培的功劳。
不懈的努力是内在的动因,良好的家教是外在的滋养,如尹渭博、尹维娜一般的在美华裔新生代,正以蓬勃向上的模样闪耀在他乡的土地,他们是骄傲,亦是榜样。
教育规划热线:400-699-0808